|
【石湾公仔】粤剧和石湾陶的岭南面貌 |
【shiwangongzi】2018-4-8发表: 粤剧和石湾陶的岭南面貌 原标题:粤剧和石湾陶的岭南面貌粤剧和石湾陶艺同样根植于岭南大地的民间沃土,它们之间有很多文化上的共性,共同体现着岭南文化的精神气韵和地域性格。和粤剧一样,石湾陶艺有很强的草根平民性和民间世俗 粤剧和石湾陶的岭南面貌来自石湾公仔shiwangongzi相关,仅限石湾公仔shiwangongzi观点以及网络浏览,佛山陶瓷网对粤剧和石湾陶的岭南面貌以及内容不做任何推荐。 粤剧和石湾陶的岭南面貌原标题:粤剧和石湾陶的岭南面貌 粤剧和石湾陶艺同样根植于岭南大地的民间沃土,它们之间有很多文化上的共性,共同体现着岭南文化的精神气韵和地域性格。 和粤剧一样,石湾陶艺有很强的草根平民性和民间世俗性,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具有亲和力。石湾公仔表达的也是普通百姓的朴素愿望,诸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财源广进、大吉大利等,这里既有商业文化的功利影响,也有百姓注重现世的务实趋向。 民间生活是石湾公仔永恒的主题,这里充满人间烟火的味道,没有帝王将相的威仪和庙堂的阴影,只有凡人的喜怒哀乐,即使是神仙下凡,也绝不端架子,个个亲切友好,面目友善,似是故人来。至于人间生活的种种情态,更是石湾公仔发挥得最活灵活现的地方,诸如抓痒、抠鼻、拍蚊、挖耳皆可入题,通俗生动又十分诙谐和幽默。 这种平民化的视角,也是粤剧中的一个鲜明特色。民众喜爱的传统例戏《郭子仪拜寿》,原本发生在王侯将相身上的故事,却被粤剧表演艺术家们处理成平民化的家庭伦理喜剧,消解了历史人物的庄严性,赋予了岭南民间生活中的独特视角。原来皇帝的家事和普通百姓家事也并无二样,既有难免的家庭矛盾,又充满天伦之乐,洋溢着浓浓亲情。操着民间俚俗语言的皇帝让观众捧腹,父子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夫妻之间的种种,充满喜剧桥段的戏剧冲突,使舞台发散着温情和幽默。虽然各种剧种都有《打金枝》,而粤剧的《郭子仪拜寿》大概是富喜感、最有个性的一出。 幽默、通俗、谐趣,岭南民间文化的这一特质,不止体现在石湾公仔的生动造型中,同样,粤剧也发挥得淋漓尽致。负责插科打诨、诙谐搞笑的丑角在粤剧行当艺术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粤剧戏行有“无丑不成戏”之说。粤剧历史中,丑角人才辈出。粤剧五大唱腔流派“白、马、廖、薛、桂”的创始人中,马师曾和薛觉先最初以演丑成名,而廖侠怀更是一代名丑,白驹荣也擅长丑生。以工丑而成为大家的粤剧艺人,不乏其人,诸如文觉非、李海泉等,而马师曾更是将丑角拉到和生、旦平起平坐的位置。粤人诙谐的天性,无不倾注在他们喜爱的艺术中,不管粤剧,还是石湾公仔。 此外,由于石湾公仔皆产自石湾的民窑,故充满活泼的野气,每件作品质感浑厚、刚健豪放、粗犷有力、率真质朴,而本地班的演出,以高亢、嘹亮的弋阳腔和秦腔为声腔底子,以武功见长,大锣大鼓为特色,便是和外江班演出的区别所在,那么豪放、粗犷、有力、质朴、率真等艺术特色用在粤剧上也同样合适。可以说,石湾陶艺和粤剧一样,都同样接通了岭南民间生活的地气,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草根气质。 粤剧和石湾陶艺一样,具有多元的包容性,一路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吸纳和融合各种元素。从瓦脊到案头,石湾陶艺都有着被粤剧影响过的痕迹。比如,石湾公仔人物衣着颜色会借鉴粤剧人物的着装和色彩,粤剧服饰图案丰富,呈现剪纸、广绣的精华,都是石湾公仔借鉴的地方。粤剧表演有高度夸张和提炼的程式化动作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石湾公仔造型上不是简单地追求形似,而是以高度提炼的手法,夸张写意地表达人物情态,富于动感,而且注重细节的刻画与雕饰,衣纹繁复而流畅,仿佛一个个灵动的舞台瞬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这两种看似不同门类的艺术,我们却能找到诸多共性,大概这就是岭南文化的亲切面貌所在。 来源-佛山日报 文-唐燕 编辑-何欣鸿 (【shiwangongzi】更新:2018/4/8 2:35:46)
![]() |